“今后一段时期内,东盛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对内部资源的整合上来,在此期间不会再有大的并购动作了。”3月10日,北京饭店大宴会厅,接受记者独家专访的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语气低沉而坚定。
在郭家学给东盛绘制的发展路线图上,从今年开始,以东盛集团为平台的战略并购活动暂告一段落,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东盛的经营重点将放在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产业资源的战略重组方面。到2009年前后,东盛的战略并购活动将再次启动,而那时的并购很可能是世界级的。
但尽管郭家学宣称,东盛调整经营战略是正常行为,然而分析人士却认为,促使郭家学把并购大旗收于“箱底”的真正原因,是来自于资金方面的重重压力。
闭关修炼
“今后三年,东盛集团将进入战略整合时期。我们将根据东盛目前已有的产业资源,最后整合成五大产业平台,即:以东盛科技为核心的非处方药平台,以潜江制药为核心的处方药平台,以云南白药为核心的现代植物药平台,以山西广誉远国药为核心的经典国药以及以河北东盛英华、新疆新特药等为核心的现代医药物流平台。”对于东盛的发展方向,郭家学显然早已谋定于心。
根据郭家学的介绍,今后一段时间,东盛将以实现三个转变为主要目标,即从片面企业规模的管理转向效益管理;从宏观的战略管理转向精益预算管理;从以销售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均衡管理。此外,东盛还将借助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增强企业股权融资的能力,从传统的财务杠杆融资方式转向股权融资。
“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加强企业已有资源的深入整合,通过大力度的整合,使企业利润能保持高速增长。”郭家学称,从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来看,基本上都是在不断地整合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希望到2009年,(东盛的)医药产业的收入达到40亿美元,进入全球医药行业前30强。”对于东盛集团内现有产业资源整合的成功,郭家学显然信心十足。
无奈之举?
“并购——整合——再并购——再整合,这是一个企业的正常发展战略。而且国内好的医药企业目前基本上都已经名花有主了。”郭家学强调,停止并购而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并非是因为东盛出现了资金压力。
而这次战略调整也同样是东盛最终决定放弃丽珠的原因之一。“最初希望进入丽珠是因为看中了其在感冒药等领域的一系列品牌。但是经过两年来的发展,东盛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很强大的产品线,(丽珠对东盛的)互补性已经不强了。”郭这番话背后显露的是,东盛此时已经把对内部现有资源的整合放在了集团发展的第一位。
他以云药为例说,介入云南医药集团以后,他参加了云南白药若干次会议,发现云南医药集团的管理文化跟东盛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云南白药的管理层在列席参加了东盛的工作会议后感觉也非常好。在郭家学看来,两家企业的文化是如此的相似,对企业的管理又同样都是按照制度和流程来进行,因此“在下一步的整合和发展上应该非常容易”。
在郭家学的规划中,在对内部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顺利完成后,东盛将再次启动战略并购,而那时的并购“将是世界级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接受郭家学的说法。
“肯定有资金压力方面的原因。”西南证券的张刚认为,东盛近年来并购动作不断,耗费了大量资金,而目前国家信贷政策趋于紧缩,东盛的资金压力毋庸置疑。“悲观点说,出现类似德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而东盛科技3月14日发布的公告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张刚的分析。公告称,为向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贷款,公司第一大股东东盛集团将其所持有的公司社会法人股股份5404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8.916%质押给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并于2005年3月8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办理了股权质押登记。
事实上,东盛集团有限公司目前一共也只持有东盛科技社会法人股5404.828万股,此次为向银行贷款而质押了其中的5404万股,已经称得上是“最大可能”地利用资源了。
同时,东盛科技还有增发的计划。公司去年7月31日召开的2004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申请增发不超过7000万股新股的议案。“又是增发,又是质押贷款,这已经很明显得显露出东盛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张刚看来,东盛当初不该这么急于扩张,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储备人才等方面,但既然选择了快速扩张,“现在就只能调整,以谋求平安度过阵痛期。”